查看原文
其他

在广袤边疆书写忠诚

2017-07-17 兵团零距离

遥遥西域,连绵的雪山高耸入云,比雪山更纯洁的,是忠诚;茫茫南疆,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望无际,比沙漠更火热的,是奉献。


三年来,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踏上兵团大地,意志得到了磨练,品格得到了砥砺,境界得到了升华,为兵团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援疆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影响带动力之强均前所未有。


用忠诚诠释担当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初到兵团,援疆干部们热血沸腾、踌躇满志。

 

肩负国家使命,胸怀无私大爱,从踏上兵团土地的那一刻起,援疆干部便将思念亲人的柔情深藏在心底,将热情奉献给了第二故乡。有多少位援疆干部,就有多少离别、多少思念,多少令人感怀的岁月。他们用饱蘸浓情的笔,在充满艰苦与荣光的岁月中写下两个大字--忠诚!

  

忠诚,是援疆内涵的应有之意。

  

来新疆之前,援疆干部们就已经从新闻媒体中清楚得知了新疆“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当援疆报名的号角吹响,大家依然不顾亲人担心、未来环境叵测,纷纷踊跃报名。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援疆、选择兵团,负起国家使命,担起匹夫之责,就是忠诚!

  

从得知来兵团的那一刻起,援疆干部们就在思考,兵团,是怎样一个地方?它在中央稳疆兴疆战略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汇聚兵团,该如何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团队?

  

援疆医生于长青。


来兵团不久,兵团援疆干部人才领队、中组部援疆干部、兵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秦富平行程500 多公里,来到中蒙边境的六师北塔山牧场。没有电,在闪闪烛光中,他与哈萨克族牧工手拉手坐在炕上,禁不住感慨万分。这个偏远的牧场,飞沙走石,条件恶劣,在兵团成立多年后,依然没有解决通路通电问题。兵团三代人吃苦受累,究竟靠什么精神,一辈一辈坚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带着问题,他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了《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王震传》等100 多本书籍,走遍了兵团14 个师,深入106 个团场和300 多个社区连队,逐步了解、融入兵团。

  

从北塔山牧场、三师托云牧场、二师三十八团等边境偏远团场牧场,到霍尔果斯、红其拉甫等边境口岸;从小白杨哨所,到西北边境第一连等边防连队;从沙漠腹地,到中哈、中塔、中蒙边境口岸,每一次站在边境线上,援疆干部们都为祖国的宽广和博大所震撼;每一次摸着风中矗立的界碑,都愈发感受到维护祖国完整与统一使命重大。

  

60 多年来,一代代热血儿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西北边境一线构筑起一座座生命界碑。走进小白杨哨所,来到十四师沙海老兵生活的地方,与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兵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感染着所有的援疆干部。

  

在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关切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新疆、兵团。近年,总书记踏上新疆、兵团大地,高度评价兵团的历史地位,从治国安邦的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稳疆兴疆新思想、新要求。

  

时时刻刻牵系新疆稳定,千方百计促进兵团发展,举国瞩目的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一次次高规格召开,为新疆、兵团发展与稳定指明了路径、注入了雄厚动力。

 

在援疆大潮中,该如何理解、领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该怎样据此推进援疆工作,落实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陈全国,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孙金龙关于促进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一系列举措,为国家分忧,为新疆助力,为兵团添彩?

  

站在反恐维稳最前沿,每一位援疆干部都切实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援疆工作与祖国的繁荣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定祥和密不可分;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唯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站在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安全的高度,尽心竭力做好援疆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新疆稳定大局,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

  

从来到新疆的那一刻起,援疆干部便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兵团的无限热爱,再苦不言苦,再累不说累,以特殊的优势、良好的品质、积极的作为,融入兵团、服务兵团、建设兵团。


用创新成就使命


有人说:30 年巨变看深圳,1000年沧桑看北京,史前文明看新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较慢,与内地相比,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无疑艰苦许多。

  

到兵团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一些援疆干部嗓子干痛,嘴唇干裂,鼻子出血。经受考验,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艰苦环境,丝毫挡不住援疆干部做好工作的热情。

 

援疆期间,新疆、兵团大事多、要事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兵团承担起更为重大的维稳戍边特殊使命。

  

形势逼人、催人,工作艰巨、繁重,援疆干部到兵团,怎么干?就是顶岗么?不是!中央费大力气、花大功夫举力、聚力援建,上千名干部人才辞别亲人千里迢迢来疆,必然不是换个岗位做原来的事,一定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强的辐射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对口支援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新形势下,如何把党中央确定的治疆方略落到实处?怎样传承创新,促进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实现?

  

这批援疆干部人才来自121 个国家部委、央企、高校、医院等单位,分布在兵团14 个师,人数多、来源广、分布散,动态轮换频繁。如何更好地团结凝聚援疆干部人才,聚焦兵团维稳戍边特殊使命?

  


回顾往昔,援疆已有20 年时光,这其中,有丰富经验,亦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环视周围,广大干部人才来到兵团援疆,他们年富力强,优秀出色,怎样打破以往各省援疆干部由于地域遥远等多方因素造成的联系不紧密、交流不及时、衔接不顺畅、合力不充分等现象?如何援才更有效有力?

  

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党中央治疆方略,一切行动都要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作为领队,秦富平在优化组合、整合资源,放大援疆综合效应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经验规律,创新援疆机制,“交一个朋友、认一门亲戚、办一件实事、引一个项目、搭一座桥梁、提一条建议”的兵团援疆干部人才“六个一”活动应运而生。

  

“六个一”活动围绕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聚焦兵团维稳戍边职责使命,旨在最大限度争取民心、凝聚民心、赢得民心,符合兵团党委对干部人才援疆工作的部署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发挥援疆干部人才作用的重要举措和抓手。

  

在维稳戍边中重担当。一些援疆干部人才日夜巡逻执勤,共同参与安保维稳工作;多次参加兵团党委暗访检查组,紧盯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关键节点;主持编制兵团航空产业发展和航空维稳应急处置能力规划,建立兵团应急处突、反恐维稳空中大通道……援疆干部在维稳戍边中作出了新贡献。

  

在民族团结上当模范。有的援疆干部人才深入基层一线,挖掘出尤良英、布达拜地·依明等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推动兵团慈善总会与北京阜外医院合作,免费为南疆23 名少数民族儿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南疆少数民族地区产生巨大反响;在墨玉县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课桌上印国旗……援疆干部创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在改革发展中当干将。一些援疆干部迎难而上,成功化解兵团一家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的问题;为兵团争取75 个项目,落实国家支持资金10 多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近百亿元;首次成功向国家财政部申请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4.5 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南疆师团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援疆干部在壮大兵团综合实力中不断展现新作为。

  


在交流合作中当先锋。一些援疆干部开创兵团独立举办大型经贸活动的先河,成功组织兵团两届绿洲产业博览会;通过培训挂职、结对帮扶、考察互访、文化交流等,积极促进兵团与内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交往交流交融;组织实施“百名少数民族劳动力南粤就业计划”,向广东输送上百名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援疆干部在促进兵团发展中留下了可圈可点的实绩。

  

在人才培养中当帮手。一些援疆干部创新和完善“组团式”教育卫生援疆模式,把自身先进理念、精湛技术和成功经验传授给兵团干部人才;为兵团争取100 个行政编制,用于基层团场招录大学毕业生……援疆干部推动人才援疆取得了新突破。

  

三年来,援疆干部人才共为兵团争取贷款142.32 亿元,促成兵团与内地合作项目447 个,签订协议金额714.07 亿元,到位资金88.61 亿元;累计交朋友1600 余人,结亲戚360余户,办实事900 余件,捐赠财物1072 余万元,引进项目369个,建言献策1400 余条……一串串数字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着一片片为民的情怀,记录着兵团广大援疆干部人才在“六个一”活动中的奉献和作为。

  

火热的援疆实践有力说明:“六个一”活动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最根本的目标、民族团结这个最长远问题、“五个认同”这个最本质问题、改善民生这个最基础问题,着眼于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对兵团援疆工作经验的传承,又是新时期援疆工作理念的创新;既是指导援疆实践的工作方法,又是深化援疆工作的系统工程。

  

2016 年,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孙金龙对兵团第八批干部人才援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援疆干部投身兵团、牢记使命,真心融入、聚焦主业,以坚强的党性、扎实的作风投身所担负的工作,为广大兵团人所称道。”


用典型感召行动


在大海中航行,不仅要奋力划桨,还需要灯塔指引方向,需要榜样来提升“内力”.

  

如梭岁月中,渗入心底的兵团精神与国家使命相融合,援疆工作的动力引擎就更加有力。三年时间,兵团大地涌现出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感天动地的援疆典型,成为援疆路上不倒的丰碑、力量喷涌的源泉。

  

2016 年8 月,江苏省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援疆干部王华,在前往奎屯市参加会议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1 岁。这位优秀的援疆干部,出生于江南水乡,却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西北边陲,把满腔赤诚、一腔热血献给了援疆事业。

  

回忆起王华,援疆干部们的伤感与钦佩溢满言语。

 

 

王华一心扑在援疆工作上,满屋的书和7 大本工整的笔记,见证了他工作的“拼”.

  

一次,去团场调研项目推进情况,王华天还没亮就出发了,当天走访了3 个团场,与干部职工座谈、查看项目、到职工群众家“串门”,结束调研已经是深夜。回到住处,王华还在整理笔记。翻开王华的笔记本,从抵达四师那天,一直到出事的前一天,厚厚7 大本笔记,写满了993 天的援疆工作。天山深处的雪莲花,从不与百花争艳。王华的忠魂留在了祖国边陲,如雪莲花永远绽放在天山深处。

  

让王华的事迹为更多人所知、所敬,激励更多援疆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援疆干部、与他们的脉搏一起跳动,助力凝聚起建设新疆、兵团乃至建设国家的更大力量,在第一时间部署、精心组织下,王华同志先进事迹的规模宣传效应很快形成,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共鸣。

  

不久,俞正声、刘云山、赵乐际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陈全国,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孙金龙,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也先后批示。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分别对王华同志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王华的援疆事迹迅速传播开来,由《现代快报》制作的微视频,发布不到20 个小时,阅读量便超过260 万人次。一时间,网络上关于王华同志的推送文章阅读量达千万次规模。对王华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在全国形成的影响力,在兵团援疆史上是空前的。


援疆医生杨林(中)。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繁忙艰巨的援疆工作,需要典型人物来激励、引领。在榜样的感召下,援疆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

  

三年来,援疆干部人才(含省市援疆)共有4 人提任师(市)、部门正职,61 人申请留疆或延长援疆工作时间。其中,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人才共有21 人申请延长援疆工作时间,申请延长援疆的人数创历史新高。


用实干聚力出彩


援疆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再重也要挑在肩上。

  

援疆干部人才们一直真诚地说:“比起一生守在祖国边境线上的兵团人,我们所做的还不够,要珍惜援疆生活,贡献才智。”

  

兵团一穷二白起家,基础设施薄弱,兵团迫切需要改善民生。援疆干部人才积极推进产业援疆,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有力助推了兵团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省援疆干部坚持把资金向民生倾斜,2014 年至今,共投入援疆资金16.38 亿元,实施援建项目97 个,民生项目资金占年度援疆资金87%以上,覆盖图木舒克市和12 个团场。

 

提起援疆干部,三师职工群众倍感亲切与敬佩。他们感激地说:“团场的变化太大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南疆医疗基础差,病人到师市看病,动辄跑几百公里,一些病人还要转到千里之外的乌鲁木齐市,看病成了各族群众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改“撒胡椒面”为“组团式”布局,浙江省“组团式”援疆模式进入一师医院以来,抢救危重患者2000 余名,7 项新技术填补南疆空白,带动一师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圆了21 年的梦想。

  

兵团人才严重匮乏,南疆地区尤其“引才难、留人难、培养难”.对此,兵团与上海市合作开办“上海班”,至今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75 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人才2591 人,成为东西部地区合作办班的示范。

  

湖北省援疆干部利用文化、教育、卫生、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援,推动五师双河市的学校、医院与湖北省有关学校、医院建立了帮扶关系,打造出在五师双河市、兵团,甚至全疆范围内都叫得响的“一校一园一所”智力援疆品牌。

  

把产业援疆作为富民固边、稳疆兴疆的战略性工程,江苏省援疆干部积极助推四师可克达拉市发展。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最初挂牌时,本打算发展化工等传统产业。援疆干部认为,产业援疆如果单纯靠上大项目、固守传统产业模式是不能长远的,帮助确立了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思路。

  

事实证明,这一思路转型完全正确。如今,兵团分区发展如火如荼,在建项目33 个,项目总投资167.5 亿元,成为兵团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和向西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北京、山东、浙江等多个地区的援疆干部也都纷纷各展其能,深入推进产业援疆,有效促进了兵团人口集聚,改善了拴心留人环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随。山西省援疆干部与六师五家渠市联合组织大型说唱剧《解放》展演、“晋善晋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览等文艺活动;河南省组织现代豫剧《焦裕禄》、话剧《红旗渠》等到兵团慰问演出,促进了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三年来,援疆干部人才共实施干部人才援疆项目384个,在疆内外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3.4 万余人次,选派178名干部人才赴内地挂职锻炼,促成兵团与内地互访考察团569 个,互访人数6000 余人次,进一步密切了兵团与内地的联系,拉近了两地之间的距离。


  

如今,不论是环绕塔里木盆地,还是穿行准噶尔盆地,兵团大地风貌的变化清晰可见。援疆干部与受援地共同绘就的美好蓝图,正徐徐铺展开来。


用信仰彰显力量


站在高山之巅,方能纵览四方、明晰大势;身居田野深处,才可体知艰辛、磨砺出彩。

  

到过新疆,见了兵团之大,便不再有距离感;到过兵团,经历了各种困境,解决了各种问题,便不再畏惧艰难。在不断融入兵团的过程中,援疆干部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得到增强,更加懂得坚守的意义,家国情怀更浓,毅力更坚韧。他们发自肺腑地说,来到兵团,历练成长,不虚此行!

  

让援疆干部在兵团生活更温暖,干工作更有劲头,团队更加强大,在付出中得到更多的收获。援疆工作生活大团队、大统筹、一盘棋理念得到确立,全体援疆干部人才登记注册,编制成人才库;成立党群、行政、企业、科技文化卫生、教育5 个管理小组,组建学习、宣传、徒步等兴趣小组,设立图书馆,开展读书交流、座谈研讨等活动,大大增强了凝聚力。

  

从严管理,真情服务,援疆干部和人才管理工作细则、外出请销假制度、安全管理办法及“三不准”“六必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得到完善。在援疆干部中,“管理就是服务、严格就是爱护”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在兵团,每一位援疆干部人才都会定期不定期收到以短信、微信、电话等多种形式提供的“温馨提示”,安全事项、廉洁自律、树立形象,要干什么、怎么干、不能干什么,清清楚楚,及时到位。三年来,援疆干部人才个个兢兢业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出现一起违规违纪现象,没有发生一起人身安全事故。

  

讲规矩、守纪律、敢担当,援疆干部人才们白天努力工作,晚上读书学习,除了因公出差和春节休假,都坚守在兵团的各个岗位上,从未懈怠。

  

全身心投入援建,在大西北的猎猎风沙里,在紫外线强烈的骄阳下,在繁重的维护稳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工作中,援疆干部的脸晒黑了,人瘦了,皱纹过早地爬上面庞。

  

在兵团的三年里,援疆干部闫祥林一连失去三位亲人,家人怕影响他的工作,都没有及时告诉他。难受的时候,闫祥林集中精力,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援疆干部郭启民一年回不了几趟家,他说:“我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报名援疆的。兵团人为了祖国西部的安宁无私奉献,我要学习、回报兵团人。”三年来,他四处奔走,为兵团争取电子政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项目52 个,落实国家支持资金近4 亿元。

  

为了发展壮大兵团,推进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一些援疆干部常年超负荷运转,身体出现了不适;一些援疆干部不能膝下尽孝,未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陪伴成长;一些援疆干部无暇顾及新疆的大美河山,但各个师、远在连队的维吾尔族亲戚家却跑了无数遍。说起年迈的亲人、默默支撑起家庭的爱人、越来越懂事的孩子,援疆干部们常常负疚不已,常常泪盈满眶。

  

三年援疆,使援疆干部的优势得到了发挥,能力得到了锻炼,意志得到了磨砺,境界得到了提升。他们说,每当想起那些可敬可爱、无怨无悔的兵团人,内心就被一种感动激荡着,想再为兵团尽力多做些事。援疆,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洗礼!


-End-

来源 | 兵团日报

 编辑 | 何长涓    责任编辑 | 侯万里  麻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